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狗?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的《庄子·胠箧》中,“天下有道,以礼乐教化华夷之民;天下无道,则华夷之民乱作乱行”——这里已经出现了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区分,作为文明之邦的“华夏”与作为未开化的蛮夷戎狄是相对的,这个概念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到汉代以后逐渐变成了汉族(汉人)、汉民族(民族)的代称。
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最早的陶器可以追溯到大约10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标志——彩陶(包括黑陶)文化也发源于此,这些陶器上经常可见一些简单线条的图案,其中就有象征王权符号的“陶符”,这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发现的彩陶盆上,发现有24个字符,经过多次考证,这些字符被释读为中华文明起源最早的文字系统——“姜寨文字”或“齐家文化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具有表音作用,少数字具备一定表义功能,属于典型的意音文字体系,和现代汉字相比,两者具有相同的属性。
关于这些文字的来源,一种观点认为其来自于黄河上游的良渚文化,由于良渚文化晚期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因此这些文字与良渚文化出土的刻字玉器上的铭文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另一种观点认为良渚文字来源于这里的彩陶文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社会职能逐渐分化,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此时王权的产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性事件,随之而来的便是文字的广泛应用,记载历史、传播知识和文化、举行仪式等等都离不开它,由此进入了金石年代。
早在约公元前3000年的虞夏之际,中原地带就出现了甲骨文,这是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由于这种材料十分珍贵,最初仅用于记事,商代后期才开始应用于占卜;而周代初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甲骨文,创造了金文(大篆),用来记录周王及高级官员的活动。
自殷商末期以来的战乱,使得中原地区的古文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春秋战国的纷争又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文化下移,各地原有文化相继得到了发展,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加强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原地区原有的文化成为全国的主流,促进了全国统一观念的形成,从而为大一统帝国的诞生奠定了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