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如何感染弓形虫的?
弓形虫是寄生虫,他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首先在胃肠道里发育成囊合子,然后囊合子破裂,变成幼虫,幼虫钻到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里去,在这里生长发育,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吸取营养,同时排出一些毒素,但是对人体危害不大。 如果是孕产期的女性感染了弓形虫,有可能将虫体传染给胎儿,如果是在怀孕早期感染的弓形虫,有可能会导致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死亡;如果在怀孕中晚期发现的弓形虫感染,有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现先天性畸形。 如果是不孕妇女发现了弓形虫的感染,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使疾病痊愈,这样才能达到生育目的。对于患有弓形虫感染的女性来说,只要认真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并很快恢复怀孕的。 但是对于一般的成年人,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也没有影响到肝功能等器官功能,一般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只需要注意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了。如果有胃肠道不适,可以先服用灭滴灵进行治疗。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灭滴灵类药物有很多,比如甲硝唑、奥硝唑、克拉霉素等等,这些药物对杀灭肠道内的弓形虫都是有效的。 为了避免再次感染,平时应该注意保持饮食卫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不食用带有寄生性细菌的食物,特别是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更应该注意。
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体内获得型弓形虫进入脑和眼等实质性器官组织内包囊化,在肺、脾、肠系膜淋巴结内可有较长期的亚急性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后,在小肠上皮增生的微绒毛和纤毛上大量繁殖,其成熟孢子包含有不少的子孢子,经过10~15天的发育,由上皮细胞破裂而排出到肠腔,即形成粪便排出的弓形虫卵囊。带有子孢子的卵囊在猫粪便中经过2~4天的成熟期到感染期后具有传染性,污染环境以感染其他动物。 猫感染弓形虫后,常呈隐形感染,而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仅出现轻度的发热和拒食现象。如果发生弓形虫病时,其临床上可能出现的症状大多决定于脑和内脏器官内包囊的位置和炎症反应的程度。
幼年猫大多发生于消化道和神经症状。临床上的消化道症状主要呈现有嗜神经症状,运动神经紊乱,后肢轻瘫和共济失调,甚至昏迷。
由于神经系统被侵害,有可能导致死亡。
成年猫多发于内脏型弓形虫病,其临床可见有体温升高,呼吸急速艰难,粘膜发紫,咳嗽,咳嗽时有呕吐发生,同时,腹泻也较为常见,如感染加重时可导致死亡。 病变多见肺有出血的点状和灶状的肝化,肝有散在石灰点样病变,脑膜和脑实质有炎症,其他内脏器官也多有出血点和间质性变化。
弓形虫病的实验室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其弓形虫病的流行情况,在患病猫经过一般治疗无效后,可采取生前采取脑脊液和发病后采取脑实质,经过染色后镜检是否有弓形虫包囊和虫体。也可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经血清学实验,如琼脂扩散试验等检查有无弓形虫抗体产生,从而做出诊断。弓形虫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的药物,一般根据其病原生物学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处理。治疗可用磺胺类药物和氯酸吡喹酮,内服磺胺-6-嘧啶,25~50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内服,或肌注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3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给药。氯酸吡喹酮口服45毫克/千克体重,1次内服。在弓形虫病的预防上应对猫加强管理,猫的卫生应注意做好清洁,对弓形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一般主要靠药物预防。
弓形虫主要通过猫来传播,猫又分两个群体:一是流浪猫,一是家养猫。
流浪猫不好说,家养猫,基本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不要喂生肉(包括鱼虾等,最好是熟了以后再倒给猫吃);二是猫砂要及时清理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