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感染弓形虫能治愈吗?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弓形虫病 1908年法国医生发现一种新病原体引起动物传染疾病,称之为寄生虫属(Entameba)。为了纪念发现者,用他的名字命名该种寄生虫为“弓形虫”(Toxoplasma)。随后,人们又在猫的粪便中发现了这种寄生虫,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这是一种可以在细胞内生长的寄生虫,因而将其命名为“组织内寄生虫属”(Tissuesnymphosporidium)。后来人们在研究该病原体的形态结构时,发现其有幼虫和芽孢2个阶段,而幼虫的形态又各异,因此于1976年将“组织内寄生虫属”改名为“弓形虫属”(Toxo-plasma)。 目前确定的弓形虫的天然适宜宿主是猫科动物,自然携带率约为3%至5%;其他宿主还包括啮齿目、兔形目和猪等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和鱼类等。 人对弓形虫普遍易感。我国人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4%~31.6%不等,各地报道的差异与人群的地域分布及所采用检测方法的不同有关。 大多数弓形虫感染呈隐性感染状态,无临床症状或仅出现发热、无力、肌肉酸痛、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类似急性病毒性感染的征象,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者艾滋病感染者可以发生亚临床型脑炎、心肌炎、肝炎等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变,甚至出现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严重症状危及生命。 但人体感染弓形虫后并非全部发病。这主要是因为人体具有抵抗弓形虫侵犯的自然防御机制,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主要作用于感染的早期,而体液免疫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感染过程。同时,已经感染弓形虫的动物体内存在着抗病毒的物质,这些抗体可作为干扰素诱生剂,抑制病毒的复制。
对于尚未发病的无症状携带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防止传染给他人。 对于已发病的病人,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目前尚无防治本病的疫苗问世,预防工作只能从阻断传播途径着手。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肉食,不喝未经消毒的奶制品,不使用未经高压消 毒的餐具,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晒衣被等都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