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狗用光照后眼睛变色?
其实不仅仅是狗,许多哺乳动物的眼睛在白天和夜晚的颜色是不同的——这主要与视网膜有关。 视网膜上有两种细胞,锥状细胞(Cone cell)和杆状细胞(Rod cell),它们对于光感的灵敏度不同,颜色区分异同。人的视网膜上分布着三种锥状细胞,它们的任务划分大致是: C1 感受红色/绿色光刺激 C2 感受黄色光刺激 C3 感受蓝色光刺激 我们一般所说的“色盲”,大多指的色觉障碍就是由这些锥状细胞功能的缺陷导致的。而很多哺乳动物只有两种锥状细胞,因此它们的视觉系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很弱,几乎无法区分色彩,所以我们看着它们时,常常觉得它们是“黑白分明”的。
当光线比较强的时候,比如烈日炎炎下的白昼,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上有另一种细胞群会暂时性激活,来减弱紫外线等有害光源的伤害——这种细胞叫做Müller细胞(毛刺细胞),它含有叶黄素,可以吸收有害的光线,从而保护视网膜。
当我们看到一朵花的颜色,真正感知这些色彩的细胞并不是我们的锥状细胞,而是杆状细胞。
每个杆状细胞能区分大约60种色调;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全部光谱组合,应该是2^80种,也就是说有如此多的色调是我们无法感知的。 而Müller细胞的存在却使得动物们能够感知到大部分我们无法察觉的色彩差异。 当光源比较微弱,比如我们在看夜空中的星辰时,杆状细胞就无法正常工作。此时Müller细胞上的色素会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的小圆点,这些小圆点就会反射进入眼球的光线,从而让我们看见黑夜里的星星。
所以,从微观上来解释的话,你的狗狗眼中的世界其实是这样子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我的猜想,我把一只小狗关进暗室里,给它提供一个黑色的布偶,然后,我站在离它几米远的地方,把它刚刚吃掉的食物慢慢推向它,最后食物在它面前停下了,而我继续慢慢地移动我的手臂直到它感觉食物又快要消失了,这才惊觉过来,猛冲向它,把食物一把抓在手里,这时距离它说“好饿啊!我要饿死了!”仅仅过去了5分钟。
其实,在黑暗中,它们的视野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们能看见东西,主要是依靠发达的锥状细胞和少量的杆状细胞。而在黑暗的环境中,小狗狗们的世界,全凭身怀绝技的Müller细胞来感知。